26号上午的拍摄早早就开始了,剧组一行开车来到主要取景地青龙村,在电影中叫做西村坪。
这里的场景主要承担着路宽和刘伊妃作为男女主角的三个重要职能,也是在刘意外怀孕之后,被提上日程首先拍摄的戏份。
首先是村长家的院,这里是两人的初见地和情感发源地,静秋下乡后即居住于此编写教材,是她和老三情感发展的主舞台。
其次这里有着村口石桥与牵手河两个标志性场景,后者就是这对情侣隔岸拥抱的经典画面拍摄地。
还包括了静秋私下探望老三时在桥上相遇,两人借传递物品的契机互动,以及更加能凸显纯爱的“木棍牵手”——
老三以木棍牵引静秋过河,随后故意后移握住她的手,这个镜头是全片最经典的纯爱符号之一,就拍摄于青龙村河岸石墩处。
除此之外,青龙村也是反映时代风貌和生活切片的窗口。
譬如刘扮演的静秋在河边为老三洗衣的场景,就拍摄于神龟山附近的溪流,背景中的青山与流水呼应乡村纯净感。
以上,就是昨天连夜调整后,趁着刘现在身材还未“丰腴”和几乎没有孕期负面状态,准备先期拍摄的部分。
剧组车辆在村口停住,这个村相对封闭,重点入镜的场景都被征用,拍摄环境很好。
对于偷拍和骚扰的娱乐记者,当地政府在村口一道警戒线就能把窥探者隔绝。
场务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前期布置,男女主角化完妆走了出来,看得老谋子眼前一亮。
刘伊妃身着浅蓝色翻领“的确良”衬衫,下身的藏青色“涤卡”布长裤,布料硬挺显旧。
路宽上身穿着浅灰色翻领工装外套,肘部有深色补丁,内搭洗得发白的藏蓝色棉布衬衫,领口微微泛黄。
张一谋笑呵呵道:“刘这个露脚脖子的裤腿就很精髓,青春期后的少女身量超过了母亲,裤子短了,很合理。”
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中,刘伊妃的年龄设定都是17、18岁,正处于后青春期时代,女孩的发育末期。
路老板莞尔,心道你上一世选的黄鸭那个身高和腿长,想来是没办法诠释这个细节的。
“我身上这件其实还可以加工一下。”进入剧组的路宽,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,就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,专注无比。
张一谋对他的意见极为重视,赶紧叫来了服装组长。
路老板指着自己的膝盖处:“之前按照要求把裤腿调整得略宽是对的,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再精益求精,把膝盖这儿搞点鼓包,你们觉得怎么样?”
他下身是一条深褐色涤纶工装裤,裤脚卷起两折,露出沾着泥点的黑色胶底布鞋。
“地质队员要频繁蹲跪、攀爬,膝盖处的鼓包是长期野外作业形成的自然磨损痕迹,这样应该比较有服力一些。”
“好主意,大伟你赶紧操办一下,自己再多琢磨琢磨。”张一谋回头吩咐。
“好的导演。”
老谋子的剧组还是沿用他自己的管理习惯,现场有些毛毛躁躁,也不太严格地进行走位、打光、预演,微调和正式拍摄的流程。
路老板倒是无所谓,他跟张一谋共事这一年多彼此都很熟悉,刘就有些不大习惯了。
她在问界的铁军模范剧组呆惯了,有些不适应其他剧组这种纷繁复杂的场面,按照流程,现在她应该在走位了,可简单的标记也没人做,也不知道张一谋会怎么安排。
老谋子还没意识到这么多,毕竟每一代导演、每一位导演的习惯都不一样,他先和男女主角坐在一起讲戏。
张一谋无意中抬头看了眼刘伊妃,话音一顿,有些无奈笑道:“路,你媳妇的气色太好了一些,我感觉妆还得加重。”
路老板茫然看去,酣睡了一晚精神饱满的妻子也无辜地看着他。
早晨过来的时候光线较差还不太显,此刻的日光下,已经刻意扮丑、扮土的少女肌肤仍旧透着自然的红晕和鲜活。
也不知是不是孕期血液循环加快的原因,连唇色都比往日显得更嫣红些。
路宽苦笑道:“之前问界改剧本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,所以静秋的身份背景对比原著做了变动。”
“父亲是被打成老佑的留苏音乐家,母亲是画家和教师,就是为了给她这个大个头和外貌条件找补。”
“不然那个时代光吃粗粮没有太多蛋白质摄入,哪来的条件养出这种闺女来。”
张一谋无奈:“脸上还得委屈委屈刘,我看连头发都要动手,在太阳底下金灿灿的,跟我们的摄影调性差别太大。”
“钉!”
他叫来自己的御用摄影师赵钉,把自己的想法给他讲了讲,想听听摄影师的意见。
本想多快好省地把拍摄提上日程,没想到还没开拍就问题不断,众人都神情肃然地围坐沟通着。
刘低头跟丈夫唠了两句,路老板笑道安慰她:“不怪你,怪我那个老岳母。”
“已经把你生成全家最丑的了,没想到还是太能打了。”
刘伊妃在《山楂树之恋》中的角色适配问题,是从一开始选角时就重点考虑和做出协调改变的部分。
她的高挑身材、嫩白肤色、古典文雅的气质,决定了父母家庭身份背景就要往高知和艺术家身份上去靠。
在决定具体职业时,把母亲奚美娟设定成为画家和教师,也是为了契合剧本的另一处改编:
关于静秋和老三的相处模式。
在原著和原电影中,老三和静秋间的大量互动,是通过老三的单方面无偿赠予实现的。
即便这在两个恋爱的青年中不算什么硬性的缺陷,但这一剧情略有些功利化,无法实现更加细腻的情感联结。
于是老谋子在跟两人沟通后,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创意,即把路宽和刘的主要互动,设定为艺术交流。
刘伊妃因为母亲的的教导和原本优越的家庭背景对画技有涉猎,于是路宽扮演的地质队员,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各种有色矿石给她提供颜料。
这难道不比单纯的送钱、送物、送生活物资更“纯爱”吗?
同时,在原著中最后男主的死亡是因为白血病,这种过于恶俗的韩剧式桥段也需要一个合理解释。
这个合理解释就来源于对刘伊妃背景的再设定,她酷爱绘画,但囿于经济原因、时代压迫无法取得颜料等原材料。
路宽扮演的老三在地质勘探过程中,因为想要给她顺便寻找一些矿物原料,无意中接触诸如独居石等放射性矿物,长期以往成为了他白血病的诱因。
这在原著中是没有提及的,正好借此给出回答,令逻辑更加通畅。
赵钉在镜头里看了一阵,这才无奈道:“张导、路导,我觉得确实有必要再深化一下伊妃的妆造,不然还是割裂。”
路宽和张一谋两人亲自到摄影机前观看,主摄影器材索尼F35镜头中的刘伊妃确实有些和青龙村的背景以及时代特征格格不入。
刘伊妃捂嘴笑道:“那继续画吧,多丑都行。”
众人皆笑,化妆组长和刘助理走过来,又回了简易化妆间。
这一通调整,又是半时过去了。
那为什么之前没有发觉这一点呢?
这就要提及张一谋这位导演的创作思路了。
对于《山楂树之恋》这样的乡村、纯爱、年代电影,他给包括摄影、灯光、服化道等所有部门设定的基调是“顺其自然”。
在摄影器材选择上,没有使用最先进的Red-one等数字设备,选用了胶片和数码两便的F35。
在光线构图上,绝大部分都选用自然光,制造一种融入时代的舒适感。
让观众看上去就像走进了时代,走进了画中,和普通青龙村的村民一起劳作,生活在那个滤镜不是那么鲜亮的年代。
绝不会像《黄金甲》或者奥运会开闭幕式一样,通过光线和构图的强化来塑造戏剧感,而是选择把人物和环境的反差亮度间距做好平衡,用高度写实的自然光效,娓娓道来这个故事。
因此,刘此前在化妆间中被认为已经足够“扮丑”的妆造,在刚刚的自然光下,仍旧被基底的美貌冲破了藩篱。
搞得像个难公主。
这不是张一谋想要的,她要的是一个纯正的女知青形象。
只能21岁的刘伊妃,想要实现她突破固有角色和定式形象,最大的障碍就是这张被羡慕嫉妒恨的脸。
在《历史的天空》中,她扮演的是一个父母均为哈佛、斯坦福高知的、从家庭生活优渥的华裔女作家。
这种形象其实跟刘伊妃本身条件差别不大,她在去中国采访的戏份里还穿的是时髦的碎花抹胸裙装呢。
但到了《山楂树之恋》,就如同她自己所讲,真可谓是一个“革命性”的形象挑战了。
她遭遇了跟莱昂纳多一样的宿命。
约莫半时,刘再一次回到现场,其他场务工作已基本就位,就等着两位男女主进入状态了。
张一谋和路宽又从摄影机里仔细瞧了瞧她的“扮丑”形象,这次可以效果颇佳了。
眉形修得平直了一些,眉锋压淡,用灰棕色的眉粉做了些毛糙感。
颧骨上又加深了一些土黄色的暗影,毕竟是“家道中”的资姐,身材经过这段时间的瘦身减肥算是过关,但气色不能还是这么好。
一番不算波折的波折,上午9点多,拍摄总算开始了。
张一谋决定先拍一段静秋与老三初识后试探性互动的桥段:
静秋在村口石桥边低头整理教材,老三佯装路过递还她掉的笔记本,两人手指短暂相触后迅速分开。这场戏既无亲密动作又需微妙表情控制。
他的目的也很简单,帮助这对夫妻进入拍摄状态。
换做上一世那样的新人,老谋子该担心的是他们能否精准把握情侣暧昧期的青涩感,有没有对手戏的默契,包括了眼神、动作的互动;
但这两位是夫妻,又是在表演上卓有成就,他担心的反而是两人日常的亲密,会消解静秋和老三初见的陌生感。
让陌生人演情侣,和让情侣演互有好感的陌生人,其实后者的难度更大,这种情绪上的克制就是一大挑战。
两人就位,张一谋现场对讲中传来“开始”的指令。
两台索尼F35摄影机已架设在石桥两侧。
主机位用50mm定焦镜头捕捉静秋低头的特写,辅机位以35mm广角框住两人全景。
录音师举着挑杆话筒从河岸斜坡缓缓推进,确保收录到笔记本纸张的摩擦声与溪水流淌的环境音。
刘伊妃立即进入状态,低头在石桥边整理教材,她手指微微发颤,刻意将笔记本边缘折出毛边。
特写镜头中,除开已经被大规模做旧的俏脸,修剪整洁的指甲缝中残留着些许泥污,两相对比,给观众锚定了少女的尴尬境况。
资家庭出身的少女,投入了“蛮荒”的乡野生活。
这一段相对静态的表演毫无缺憾,自然光线下的质朴感充斥,老谋子很满意女演员进入状态的速度,显然是已经琢磨了很久的。
路宽(老三)从镜头外走来,目光在她身上短暂停留后,弯腰拾起地上故意放置的笔记本。
男子递本子时,刘伊妃有些羞怯地下意识伸手去接,指尖相触的瞬间,她条件反射般蜷了蜷手指。
“咔!过了!”
第一条拍摄很顺利,张一谋像很多成名导演一样,都习惯于请演员到监视器前来看看自己的表演,作为鼓励。
路宽夫妻往监视器处走。
刘雀跃:“我刚表现怎么样?”
她为这部戏准备了近三个月时间,连婚前度假期间在阿根廷都尽力克制食欲,就是为了形象上更加契合。
“有瑕疵,你待会自己看看。”路老板做了一回谜语人。
不是他藏私,盖因老谋子是剧组导演,除开制片责任范围内的事务外,其他电影拍摄中的光线、构图、演员指导,原则上一切都以张一谋为准。
张一谋在奥运开闭幕式的两年筹备期间,尽心尽力扮演好自己偏副手的角色,路宽自然要在他的剧组里配合竖立他的绝对权威。
这是君子之交的边界感,除非老谋子主动相询,否则他不便发表自己的意见,至多在私下里探讨切磋。
“张导。”
张一谋笑道:“伊妃表演很不错的,我还怕你们一时半会儿进不了状态呢,你们自己来看看。”
刘伊妃懂他的言下之意,虽不便明,但昨天的泼天喜事确实很难叫人立刻心绪平静下来。
“谢谢导演,我看一条找找感觉。”
对于演员来,看回放就像照镜子,她带着疑问反复看了两次,路老板在一旁默不作声。
刘伊妃突然侧头道:“张导,再来一条吧?”
“嗯?”
张一谋有些愣神,他本意是鼓励为主,希望她延续好状态的,怎么还被反客为主要求保一加一了。
刘皱眉看着监视器,不过这眉形已经不复以往的娟秀,显得寡淡了许多。
“我感觉有些细节可以再好一些。”
“我们这部电影,着力点全在我跟路宽身上了,从灯光、构图到叙事都没有技巧,我们的表演太关键,我想精益求精一些。”
张一谋左顾右盼,咧嘴笑道:“要么你跟路是一家人呢,那就再来嘛。”
“张导,我有个表演设计,请您指导一下。”
“别客气,尽管。”
刘伊妃指着监视器上的定格画面:“待会儿路宽走过来,我先盯着教材不动,能不能给特写到书本上,等路宽的身体挡住太阳,在书本上投射阴影了,我再无奈地抬头。”
“这样是不是更能表达静秋的羞怯?面对有好感的老三,在特殊的年代下不敢主动释放好意。”
张一谋默然不语,顺着她的话头看了一遍两分多钟的桥上邂逅,突然觉得少女的提议很有意思。
刘伊妃的话,只是粗浅、直白地把自己的表演设计叙述出来,但对于张一谋这样的大导演来,则触发了他更多的灵感。
“钉!”
“导演。”
老谋子一时间顾不得跟刘伊妃多交流,赶紧把自己涌泉般的思路阐述了一番。
“待会这个镜头,我要你给我预留视线匹配剪辑的空间。”
“先保持视线固定在教材上的近景特写,等路的剪影在书本上形成光影遮挡时,再通过眼神调度完成从书本到人物的视线转移。”
他这才来得及转向刘伊妃:“伊妃,你懂我意思吧?到时候要注意找镜头,给你的侧脸。”
“你的这个驼峰鼻是非常有特色的,完全可以和女主的性格形成呼应。”
“然后!”
“这样通过明暗对比的视觉符号,既能强化特殊年代的情感压抑,又能用遮挡转场,自然带出静秋的羞怯心理,堪称娓娓道来了。”
张一谋兴奋地看着师弟:“路,你看呢?”
路老板笑道:“挺好,不过我有个建议。”
“给教材特写的时候,用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效果,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到面部微表情。”
“嘿!”这回不但张一谋了,连近前的赵钉也听得直拍大腿。
剩余的摄影和场务等其他工作人员看得有些愣神。
不是他们不叫好,是以他们的段位一时间还理解不了这个设计的妙处。
刘伊妃有些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公,后者显然也没有同她解释卖弄的心思,只是看着张一谋又看了一遍回放。
这几乎是老谋子职业生涯的头一遭了。
本来是按部就班地保了一条,请演员看回放以资鼓励。
结果先是被女演员自己推翻了一条,接着男演员兼大导演又提了个提议。
再回头看刚刚这一条,就有些“上不了台面”了。
路老板的话是什么什么意思呢?
什么叫“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,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?”
用大白话讲,这相当于让观众先戴上“老花镜”。
按照刘伊妃的设计,镜头给到书本和她的特写时,让字迹变得朦胧柔软,就像透过晨雾看远方的路标。
在这种情况下,观众投射在大银幕上的注意力,很自然地会被推向画面中唯一清晰的元素——
静秋低垂的睫毛或紧绷的嘴角,还有张一谋觉得她很特别的驼峰鼻。
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视线,如同黑暗剧场里唯一的光束追随着芭蕾舞者的足尖,比单纯给特写效果要好得多。
紧接着,当阴影笼罩书本时,摄影机如同悄悄移动的显微镜,把观众视线从“观察道具“引导到“解剖情绪”。
这个时候再去看刘伊妃的微表情,看她的羞怯、朦胧、慌乱,后者的表演会在大银幕上产生绝佳的爆破力。
她眼里的情绪,会像滴入清水的墨汁,在观众心里晕染开层层涟漪。
两位参与度极高的男女主角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,在导演沉稳的“Action”中再次进入了70年代。
老谋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监视器,他想看看这位柏林影后究竟会怎么演这一条。
一切照常,在设计的阴影笼罩书本后,她猛得抬头,瞳孔微缩,既有警惕,更有向往。
“给,你的本子。”
“哦。”
路宽把笔记本递给她,少女接物时手臂僵硬地伸直,指尖仅用第一指节轻触本子边缘。
前者无意间擦过她手指时,她先是脖颈后仰,随即强迫自己镇定,但颧骨肌肉轻微抽动,充分展现了家道中的知识分子女儿“想保持体面,又难掩慌乱”的矛盾。
“咔!完美!完美!”
张一谋心生感慨,盛名之下无虚士,再是政治正确的题材去拿到的柏林影后,也难掩女演员自己的光芒。
张纯如是她转型的第一个角色,但难度尚且还没这么大。
静秋虽然年龄贴近,可需要塑造的细节就太多太多了。
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,没有被心理阴影笼罩过的人,很难给出这种突然被纯爱“烫到”的感觉。
两位主演又看了一条回放,路老板笑着点出她一处很有趣的改变:“上一条你被碰到以后是蜷了蜷手指,这次把手都缩回去了。”
“还可以吗?”
“不错,但也要把握度,过犹不及的。”
毕竟这才是刚刚接触,人物的陌生感和怯懦心理算是支撑得起这种表演,再往后就不能着墨太多。
最开心的当属张一谋了:“这电影拍到这个地步,我觉得就有些享受了,真希望能多拍几个月,哈哈!”
刘伊妃莞尔,心道你要是把剧情改成男女主亲热有孕了,确实能多拍几个月。
老谋子又看了一遍回放,仍旧觉得这两分钟的镜头精彩:“伊妃,你刚刚这个思路是怎么来的?”
刘凝眉道:“《日出》的第三幕里,有一场当方达生站在窗前时,陈白露停留在对方阴影覆盖的区域内的场景。”
“我当时就在想,如果在电影中,是不是能用光暗交替暗示角色对救赎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?”
“刚刚的静秋亦然,她被老三高大的身形挡住,投射下一片阴影,阴影代表的是她暂时还不敢触碰的爱情,更深层次的,是时代带给她的威压。”
张一谋和赵钉等人听得半晌无言,老谋子长叹了一口气摸了摸自己的寸头,转头对闺女张沫道:
“伊妃虽然你几岁,但她的拍戏经验、敬业精神和对剧本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了,沫儿,你们姐俩没事多交流、多亲近。”
老头当然是望女成凤的,可又不好叫她追着已为人夫的路宽取经求道,这也是暗示张沫——
他们俩都在场的时候你就厚着脸皮凑上去嘛!
他看在你老爹的面子上也不会藏私的咯!
张沫也还算机灵:“知道了张导,我跟茜茜会多学习的。”
刘听得直摆手:“别别别!我们一起聊聊电影就可以,学习什么的,你还是找路宽吧,哈哈。”
有个路老板这样的制片人坐镇,有不分你我、彼此尊重的导演、演员的切磋琢磨,剧组的气氛实在太好。
有这样开放的创作环境和在同一层次的路宽和张一谋的会商,这一世的《山楂树》将会在细节和内核上继续加强。
也包括了刘的积极参与,好的演员是永远能给导演提供灵感源泉的。
《教父》中,马龙·白兰度自创的在嘴里塞棉球,以及设计的逗猫动作,成为了柯里昂的标志性符号,给了科波拉更多启发;
《黑天鹅》中,娜塔莉·波特曼提出用指甲撕裂的痛感表现妮娜的精神崩溃,并自行设计舞蹈动作中的抽搐细节,都属此列。
一连几天的拍摄都非常顺利,张一谋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两人由浅入深的感情戏份,主创团队在拍摄中也碰撞出了更多灵感。
直到十月初,电影中饰演村长的赵苯山、饰演李主任、也是刘北电班主任的王敬松等人进组,剧组才更加热闹了起来。